
越愤怒 越要冷静 越恐惧 越要缓慢 越慌乱 越要安静
先着眼情绪 再解决事情 伤人的话 一旦说出 覆水难收 深呼吸 平稳过渡 忍一时 海阔天空
在人间游历 难免风和雨 谁都有悲喜 在如何处理
时间会给答案 或长或短
感受逐渐累积 内心慢慢丰盈
要舒服,先屈服
不必刻骨铭心 但求无愧于心
01
微博上有一个话题,删好友前要不要告诉对方?
底下参与投票的11万人里,有90%的人选择的是默默删除。
成年人的离开,从来都是悄无声息的,没有告别,没有吵闹,没有仪式。
不像小孩子,如果你不想理那个人,至少会告诉他,我要跟你绝交,再也不和你玩了。
02
一段关系的终结,也许并非是某一方有无法原谅的错误。
有时候仅仅是因为,岁月变迁,彼此成长的轨迹不一样,选择不同而已。
龙应台在《亲爱的安德烈》里写到,
人生,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。
在平原上,同伴可以结伙而行,欢乐地前推后挤、相濡以沫;一旦进入森林,草丛和荆棘挡路,情形就变了,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,寻找各人的方向。
那推推挤挤同唱同乐的群体情感,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僚深情,在人的一生之中也只有少年期有。
在这个过程中,很多人走着走着就散了。
而我们能做的,是尊重离开的人,理解彼此的选择,然后各自安好。
曾有个十几年的好友,毕业后我们去了不同的城市。
一开始,我们还经常保持联系,后来,生活圈子慢慢就不一样了。
她发的状态,我像局外人一样看不懂;我朋友圈里晒的小伙伴,她也一个都不认识。
就这样,彼此的联系越来越少,有一段时间,我失去了她的消息。
她再次更新状态时,发了一段祈福的话语,点进去看评论,才知道原来前一阵子她家里有人生了场大病。
于是,发信息过去问,没有回复。如是几次,也就不再发了。
我想,人生,到头来就是一场渐行渐远的告别。
只是有时候难免意难平,曾经的好朋友,就这样说断就断了。
就像有网友说的,她不理解你的世界,你也早就对她陌生。渐渐地,彼此距离越来越远,直到成为对方的回忆。即使你想努力维系,结果也像两条平行线,再无交集。
成年人关系的脆弱,令人怅然若失,但换个角度来想,疏远其实也是一种尊重,不去给别人造成负担。
《千与千寻》有一段话,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,路途上会有很多站,很难有人可以自始至终陪着走完。当陪你的人要下车时,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,然后挥手道别。
只是,在不断放下的过程中,有些人甚至还来不及好好道别就分离了。
三毛说,走得突然,我们来不及告别。这样也好,我们永远不告别。
不告别,也尊重每一种离开的方式。但是,如果你有需要,我也绝不会推辞。
03
电影《前任3》开头,是林佳和孟云分手的场景。
林佳在客厅和卧室之间来回拿了3次的行李箱,但行李箱里是空的,她只是想要孟云哄哄自己而已。
可是,冷战熬过一个晚上,她都没有等来孟云的妥协。
林佳终于放弃,拖着行李箱,走到门口。
走之前,心有不舍的她,本想借着让孟云帮忙快递的理由,再给彼此一个机会。
但孟云只是若无其事地回了一声“好”。
林佳小心翼翼把门关上,跨出门的那一刻就已决定再也不回头了。
凡是大张旗鼓地说要走的人,多数是为了刷存在感罢了。
最后,还不是自己闷头弯腰,默默把摔了一地的玻璃碎片,一片一片捡了起来。
真正要离开的人,从来都是悄无声息的。
他们只是挑了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,裹了一件新的大衣,出了门,然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。
失望是慢慢累积的,一次次伤心,一次次沉默,等攒够了失望,也就该离开了。
所以,请善待身边的人,不要把别人对你的好当成理所当然,也不要透支了你的情感账户。
04
面对最后的离别时,人往往都是异常平静的。
有位网友的母亲去世了,他没有流泪,也没有太多悲伤的情绪。
他觉得困惑,自己是不是个冷血的人?
底下有一条跟帖评论是这样的:
至亲离去的那一瞬间,通常不会使人感到悲伤,真正会让你感到悲痛的,是打开冰箱的那半盒牛奶、那窗台上随风摇曳的绿箩、那安静折叠在床上的绒被,还有那深夜里洗衣机传来的阵阵喧哗。
和生命中重要的人告别,是一个痛苦又漫长的过程。
这种折磨是隐性的,告别时也许无动于衷,但谁也不知道,日后哪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场景,会让情绪汹涌而来。
真正的折磨也不是发生在随后的三天、十天,而是更久以后的三个月、十年。
你只是隐约知道,从此你的生命里空出了一个位置,没有人可以填满。不过也没关系,因为不需要再填满了。
面对离别,沉默就是一个成年人最大的哭声。
就像《银魂》里说的,人生还有眼泪也冲刷不干净的巨大悲伤,还有难忘的痛苦让你们即使想哭也不能流泪。
无声的沉默里,往往藏着最深的悲痛。
END
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出处:海航之家 https://haihang-info.chinaglyoxal.com/?p=3274